他們只是隨著錯誤的動機而聽命,最終長大之後,需要依賴外在的壓力,才會迫使他們解決問題,而不是自己經過理性思考而作出適當的決定和行動。
反恐家長
昨天,幫朋友凑女,帶她和我家小孩到細路最鍾意的某大型連鎖速食店醫肚。等候食物期間,小女孩忽然大聲爆喊,驚動所有食客,一位中年店務員見狀試圖平靜小女孩,於是對她說:
「這裏是不准小朋友喊的,你快啲收聲啦!」
小女孩聽罷後,喊得比之前更凶狠!
我絕對相信這店務員是出於好意,其實她語氣相當溫柔,外表亦非常仁慈,也許見到我帶住幾個小孩,心想快快幫我一把。
我對店務員說:「她不需要恐嚇,她只是掛念媽媽,給我點時間安慰便會好了。」
恐嚇這招數,在中國人的育兒文化中屢見不鮮。長大後再回想,某些恐嚇説話只會覺得低B兼且得啖笑;某些卻仍然惡毒,至今仍揮之不去,影響今日的我們,甚至薪火相傳,毫無保留的送給下一代。
「你再唔快啲行,我就咁揼低你。」
「 你唔好食埋D核,唔係就會頭頂生棵樹!」
「你唔聽話,我唔要你!」
「你再唔聽話,我叫警察叔叔來拉你!」
「你唔跟住媽咪,信唔信拐子佬會捉咗你!」
「你唔執嘢,我揼哂你啲玩具!」
「你唔執嘢,我將你啲玩具比晒人!」
「你唔好食淨啲飯,唔係大個娶個豆皮婆!」
「你再唔出門口,媽咪自己走啦,你自己一個留響屋企啦!」
「你唔乖,媽咪就唔錫你啦!」
當然,招數用盡,仍然搞唔掂,上一代的父母通常在這時候會使出殺手鐧 - 藤條炆豬肉!或更極端的將招數升level,用羞恥作為武器令到孩子順服。童年時大家都應該見過或聽過孩子被父母除晒衫褲趕岀門口、又或被罰在門口扭耳仔跪地主等故事。
新一代父母,或許會退而求其次,以利誘以求達到大家和諧。
「你執哂啲玩具,媽媽就請你食糖!」
「你快啲着鞋出門口,我就請你食雪糕!」
「你聽話,我就帶你去迪士尼!」
這些千奇百趣的方法,壓根兒對於教養孩子選擇正確決定毫無直接的關係,然而我們日復日的使出這些恐嚇和利誘的技倆,原因只得一個,希望兒女盡快達成我們期望的目的。
雖然這些招數看似非常有效,並且為父母帶來不少方便,兒女們很多時候亦會乖乖就範。
然而他們只是隨著錯誤的動機而聽命,最終長大之後,需要依賴外在的壓力,才會迫使他們解決問題,而不是自己經過理性思考而作出適當的決定和行動。
就如拾玩具的例子:如果孩子執玩具是因為害怕失去玩具,而不是明白這是一個成熟的自理行為,往後執拾玩具的動機只會消極地因為恐懼,而不是積極地知道這是一種孩子長大了的責任。
這些「唔要你」「揼低你」「將你啲嘢比哂人」亦是很多成人在今日社會不同環境中仍存在的恐懼。
在過去的爸爸媽媽同學會,我們討論如何設立一個讓孩子可以思考的角落。其實,當孩子約兩歲開始懂性的時期,已經可以訓練他們思考,解決問題以及對自己行為負責,並不需要威逼利誘。
不過,大部份的我們兒時從未親身經歷正面而又健康的思考訓練,當去到「思考角落」,立即聯想到罰企,所有童年陰影立即出現。當父母在「思考角落」處理得不好,例如失控的動怒、長篇大論的訓誨、又或忍不住恐嚇一番,幼童會隨之聯上懲罰,他們將不會喜歡思考,甚至對之恐懼和反感。
其實,作為父母亦可能需要一個屬於我們的思考角落,讓我們平心靜氣,細心考慮如何教養下一代?我們希望孩子日後以恐懼作為處事的動機?還是希望他們懂得思考成為負責任的人?父母需要作出怎樣的改變,摒棄那一些世襲而不能對症下藥的教養方法,才能培養小朋友懂得有效地思想,身心靈健壯地長大?
也許我們需要成立反恐家長部隊,定下策略,操練反恐技術,以防一切「恐嚇襲擊」滲透每一個「被嚇大」的香港家庭!
(歡迎轉載)